中歐汽車合作進入深水區 日系車或受沖擊
中歐汽車的這一系列大單確定的是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合作,可以說確定的是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走向。就在中歐雙方在汽車領域耳鬢廝磨時,日系車企卻在一邊黯然神傷。今年3月,日系車銷量和增幅都大幅度放緩。這也許不是巧合,而是前兆。
11天能簽約多少汽車合作大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出的答案是300億元。這些大單,就發生在習近平訪問歐洲期間。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北京飛往亞歐大陸橋的那一端,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出席在荷蘭召開的核安全峰會,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
在這期間,上汽、一汽、東風、北汽、華晨五大車企,分別與大眾集團、PSA集團、戴姆勒集團以及寶馬集團簽署相應合作協議,深化各自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既涉及新產品研發、新技術開發以及產能擴充,也有資本合作、股權交易,涉及總金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就在中歐雙方在汽車領域耳鬢廝磨時,日系車企卻在一邊黯然神傷。盡管日系車過去一年在中國的銷量反彈,但市場份額仍遠低于德系和美系車。
中歐汽車的這一系列大單確定的是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合作,可以說確定的是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走向。而受中日關系屢屢波動的影響,日系車前途未卜。相關數據顯示,今年3月,日系車銷量增幅都大幅度放緩。這也許不是巧合,而是前兆。
歐系車先入為主
在中國歷屆領導人的出訪中,從未與汽車有如此多的接觸。
當地時間2014年4月1日,在歐洲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在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及王后瑪蒂爾德的陪同下,訪問了沃爾沃汽車集團位于比利時的根特工廠。沃爾沃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漢肯·塞繆爾森等一起陪同參觀。
之前在訪問法國和德國期間,習近平先后出席了4個中法、中德之間汽車合作項目的簽約儀式。這些項目總金額達到數十億歐元。習近平還參觀了位于德國沃爾夫堡的大眾汽車集團總部。
習近平歐洲之行,汽車項目成為中歐合作的重頭戲。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見記者時,習近平用開汽車來形容中德關系。他說,發展中德關系,好比駕駛一輛汽車,必須看得遠,才能安全和順利。只要雙方充實燃料,握好方向盤,中德合作之車一定能既跑得快,又開得穩,駛向光明的未來。默克爾則稱德國愿做歐中關系發展的“發動機”。可見兩國政府對汽車產業的重視。
中國與歐洲汽車工業有很強的淵源。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廣州標致等企業,都是中國較早成立的合資企業,前兩者又是中國非常成功的合資企業,至今中國市場的格局也深受著兩家合資企業影響。在豪華車市場,德系車三強寶馬、奔馳、奧迪牢牢占據市場前三名。
如果把整個歐洲的汽車消費加起來,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超過中國和美國。歐洲也是世界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法國的標致雪鐵龍集團、雷諾集團、德國的大眾汽車、寶馬、奔馳,以及英國的捷豹路虎、瑞典的沃爾沃,都是世界著名的汽車制造商。
正是由于以德系車為代表的歐洲汽車較早進入中國汽車市場,使中國消費者在主觀上更信任德系車的性能和品質,在二手車市場,德系車的保值率也很高。先入為主的營銷具有十分強大的殺傷力。
據中汽協會統計,去年,在我國銷售的外國品牌中,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18.8%、16.4%、12.4%、8.8%和3.1%,德系與法系兩者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了20%,高于日系車。而在今年1月份,德系與法系的市場份額更是增長至25%。據預測,德系車的市場份額還會繼續保持增長。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排放與節能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歐洲在汽車領域的強大基礎和實力,讓中國汽車行業逐漸走上了歐洲路線,最典型的,就是排放標準,其它在油耗、安全等方面也參考了歐洲標準,除了在傳統汽車領域,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在加緊進行。
中歐車企度蜜月
中歐此次汽車合作涵蓋了雙方市場上的知名企業。
3月28日,北汽集團與戴姆勒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涉及大約10億歐元用來擴大北京奔馳的產能。這10億歐元,是北京奔馳40億投資計劃的一部分,將專門用于2015年前擴大汽車和發動機的本土化生產,并在2015年實現產能翻倍,達到年產20萬輛。繼E級、C級、GLK之后,GLA將是第四個國產車型。通過這個協議,戴姆勒將攜手北汽集團進一步推進在中國的業務。
當日,華晨汽車董事長、總裁祁玉民代表中方同德國寶馬簽署了“寶馬集團和華晨集團深化合作備忘錄”,為兩國在汽車領域的發展合作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此次,華晨汽車與德國寶馬的簽約金額約為150億元人民幣,約合18億歐元。
據報道,此次華晨與寶馬的合作項目主要包括合資企業在新十年需要引進的新技術、新產品及擴產等方面的投資,并重申了華晨是寶馬在中國的惟一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同時,華晨與寶馬將集中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3月29日,大眾汽車與兩個中國合作伙伴上汽、一汽在柏林簽署聯合聲明,大眾汽車集團將與合作伙伴在前瞻性技術領域繼續加強合作,包括高效發動機以及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此次簽署的項目是大眾汽車集團與合資企業2014~2018年在中國投資182億歐元計劃的一部分,這項投資計劃的重點是新工廠和新車型。在新能源領域,大眾將與兩個合作伙伴聯合開發、推廣以及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這將是大眾在新能源車開發和生產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大眾汽車新能源汽車戰略的重點,以制衡在混合動力市場領先的日系車企。
除了產品和技術方面的合作,中歐汽車的資本合作也已經有了嘗試。
3月26日,東風汽車與法國政府、標致兄弟公司以及標致雪鐵龍集團(PSA)簽署增資協議,將向PSA的定向增發股份投資8億歐元,占股14%,正式成為與法國政府、標致家族并列的第一大股東。
在該協議框架下,PSA將與東風集團加強在技術研發、采購、生產和營銷等領域的合作,促進雙方的全球化發展。生產方面,PSA將加速推進合資公司神龍汽車有限公司的發展,使其在2020年達到年產銷150萬輛的規模。研發方面,PSA和東風集團將在中國創立共同的研發中心,為強勁增長的亞洲市場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銷售層面,雙方將設立一家合資銷售公司,積極推動標致品牌、雪鐵龍品牌和東風品牌的汽車在亞洲除中國以外地區的銷售和服務,并可能進一步開拓其他新興國家市場。
有了這些資本和技術上的合作,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5~10年,歐系、特別是德系汽車產品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市場份額會進一步提高。歐系汽車,在與其他國家汽車品牌競爭的過程中,再次搶占了先機。
日系車望洋興嘆
相比之下,日系車所處的環境并不那么理想。
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日系車企的起步晚于歐美企業,憑借省油等優勢,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在2012年進入低谷后有所反彈,但市場份額已經是今非昔比。
德國大眾和美國通用在中國市場擁有的份額分別超過了14%。而日系車中居首的日產汽車也僅僅過了5%。從在華銷售占該企業全球銷量的比率來看,通用在30%以上,而日系車企除了日產之外均在10%~20%。
日前本田汽車公司公布數據,3月在中國的銷量約6萬輛,同比下降2%。這與2014年前兩個月中高達31%的增速形成了鮮明對比。而豐田汽車3月在中國的銷量是9.04萬輛,同比增長19%,不過這個依然醒目的數字還是不及26%的2014年前兩個月增幅。
雖然日系車企希望通過投放新產品來增加市場份額,但很多業內專家認為,覆巢之下無完卵,中日關系緊張肯定會長期影響日系車的銷售。而且渦輪增壓一直是德系車的優勢,如今日系車企業開始大力推出渦輪增壓產品,難免會落人口實。
在中歐合作的大背景下,汽車市場的天平開始更多地向歐系車傾斜,日系車也許只能望洋興嘆。